未來5年,中國制造業的十個方向和三大轉型!
“上帝要懲罰誰,就讓他去做制造業好了。”這是流傳在中國制造業老板圈子里的口頭禪。
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,做實業的人幾乎都成了茫然的“夜奔人”:焦慮、恐慌、活著、死去……
吳曉波通過嚴密的歷史推演,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開掘出了一點光亮——中國制造迎來黃金五年。
歷史:四次轉型 制造業最苦
我們國家的制造業最辛苦,從1978年到今天,我們經歷了4次大的轉型。第一次轉型從1978年,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,召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。1978年之前是以中國軍工業為重點的國家,以軍工優先。78年以后鄧小平講改革開放,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能爆發了,要搞民生建設,要發展輕工業。
78年中國的制造業非常落后,當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1/3,我們在一個非常低的起點上開始第一次轉型,1978-1992年,當時完成了中國第一次轉型的主力軍,不是我們的國有企業,而是鄉鎮企業。我們現在不談鄉鎮企業,而是談民營企業。
那一段時間,中國有4年的時間是鄉鎮企業的轉型,特別是輕小集加,輕工業,小企業,集體經濟,加工業。在軍工重化的體系以外,這些基本上是做鈕扣,編制袋,做襯衫,做電纜,做鐵鍋,自行車,印染等等。這些企業慢慢的崛起,然后把國有企業的工程師挖走,把國有企業的設備也挖走。
當年廣州有一個廣交會,一年兩次,建國以后搞的,中國建國以后歷史最悠久的商品交易會。當年這些輕小集加的企業跑到廣州來,他們是沒有資格進入到廣交會。在1985年之前中國的鄉鎮企業里面,不允許有大學生,沒有一個大學生,大學全部是國家分配。
1986年以后中國的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到杭州調研,萬象集團,萬象集團的老總1940年出生的,現在還在。宋健對他說,你對國家有什么要求?他說也沒有什么要求,給我個大學生。宋健說回去想辦法,國家科委回復,8萬塊錢一個人,我給你大學生。1986年的8萬塊大概相當于現在的8千萬。
1986年花8萬塊錢請了一個大學生,跑到廣交會,也沒讓進,要進去?加入協會。有些人不舍得花兩百塊錢,從窗戶爬進去。在廣交會的會場旁邊自己搞一個民營的商品交易會,到今天還在。
浙江人為什么很厲害?浙江人在1990年之前,浙江商人在全國的名氣都很臭,為什么?溫州人當時搞商業,到了92年以后浙江人變得非常的像,出現的名詞叫“浙商”,第一次出現是1995年,95年以前是沒有浙商這個概念,95年以后才有浙商,92年以后為什么浙江商人非常像?
因為92年浙江開始搞市場經濟,浙江是全國市場最發達的地區,到現在,全球小商品市場在義烏。到現在全世界的服裝交易市場,在杭州,當年浙江省有三千多家排名全國第一的專業市場。這就是第一次轉型,鄉鎮企業在國營的流通體系以外建立了自己的流通體系。
92年中國開始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,進入到一個新的方向,這個轉型的變化怎么帶來的呢?我們通過1978-1992年14年的發展,出現了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,1988年的時候中國鄉鎮企業在中國制造業的用戶跟國有企業是一樣的。1988年的時候中國鄉鎮企業的利潤總額超過了國有企業。1988年鄧小平講了一句話,中國改革十年,的意外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,鄉鎮企業已經撐起了中國的半壁江山。
我們通過15年的發展,中國的產業規模開始擴大,突然間有一個短缺經濟慢慢進入到滿足經濟,92年只要生產出來就賣的掉。現在品牌要有定位,要有自己的品牌,自己的市場。企業的競爭力開始由生產能力變成了市場能力,中國經濟到市場經濟。
92年以后中國商品開始發展,老百姓手里有點錢,所以我們要改善他們的生活。怎么辦呢?讓他們吃好穿好,所以服裝、飲料行業開始起來,還有保健品。當我們吃好穿好以后怎么辦?我們家里夏天的時候更好有一個空調、大冰箱,89年以后開始有電視機,家電企業起來了。中國的服裝品牌,中國的飲料品牌,中國的家電,你想的起來的,這三各行業的品牌,90%以上成名在1992-1998年之間,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次轉型。
到了98年以后,我們又面臨了一次轉型。98年發生了一次經濟危機,亞洲地區發生了一個貨幣的大泡沫。
1998年2月份的時候全國開兩會,朱镕基總理說,中國70%的工業制成品產能要提升,中國的制造企業要轉型升級,帶著國家往前走。即使萬丈深淵,也要鞠躬盡瘁。保健品每天在喝,冰箱、洗衣機都有,朱镕基說買汽車,98年中國開放房地產行業,1998年中國取消了租賃分房,開始學香港,按揭置房。
中國房地產的元年是1998年,當大家開始買房子,買汽車的時候,中國的整個產業經濟由服裝、飲料、家電為主的輕工業模型向重工業發展,城市化也好,房子也好,需要大量的鋼鐵、鋁、電、煤,所有的能源大規模生產,整個產業進入到第四個階梯。
1998年中國政府開放了中國進出口市場,98年以前所有的企業做外貿,需要進出口公司,服裝進出口公司,機械進出口公司,坐在中國民營企業和老外之間,98年以后,民營企業不再需要進出口公司,中國的民營企業把法國、意大利沖垮了,買回來的東西基本都上(Made in China)。
今天中國有一個長得很好看的—馬云,阿里巴巴什么時候創辦的?1999年,他創辦阿里巴巴半年時間,阿里巴巴的排名在全球C2B電子商務第一,他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國企業家。
什么叫C2B,一百個鄉鎮企業家里面,99個不懂英文。老外要到中國來采購商品,他們比中國的鄉鎮企業還慘,100個老外都不懂中文,語音不同,信息不對稱,做一個商品交易平臺。阿里巴巴,網上的交易市場,擺一個攤,上來交易就可以。1999年以后,相當長的時間里的阿里巴巴,不是今天的淘寶、天貓的阿里巴巴,是跟中國制造有關的阿里巴巴。
這就是1978年以來我們已經經歷過了四次的轉型。其中經歷了兩次的消費轉型。在座的,什么時候開上汽車,什么時候住上商品房,全國都是在1998-2015年。一個產業經濟在發展,我們走到今天,不是突然間這樣的。中國產業發展,也不是浩浩蕩蕩沖到現在的。78年以前的很多的軍工企業,很多國有企業,還有嗎?78年以前全世界的工農居住區,幾十萬住在那里,現在還有嗎?78年-92年之間很多鄉鎮企業都不見了。
1984年的時候,北京有一個賣電腦的地方,中關村,知道為什么叫中關村嗎?中央機關所在地方,皇宮里的太監,太監死了以后抬到北京郊外埋掉,叫中關,埋太監的死人堆叫中關村,北京郊區非常偏遠的地方。1984年很多人在那里賣電腦,做經貿市場,然后出現非常優秀的企業,聯想是84年開始。1988年的時候,中關村已經蠻發達了,中關村的十家企業,到2008年,十年以后,再看1988年排在前一百位的中關村企業,剩下3家。
到了92年以后,我們很多服裝企業,飲料企業,家電企業,只有極少數的品牌活到了今天,活到了第四個產業周期。如果有興趣的話,把2015年中國排在前一百位的民營企業名單排出來,60%面臨崩潰。江山代有人才出,到2015年的時候,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。整個流程是一代一代企業家不斷轉型創新的結果。